

信用服务热线:010-15110226888
信用动态
资讯分类

品质至上
政策扶持
企业助力
双碳导向下的绿色消费:内涵、传导机制和对策建议
- 来源:中国经济网
- 发布时间:2023-11-20
- 访问量: 344
【概要描述】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召开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启动会,对首批2328家企事业单位进行生态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将于12月底前公布。
【概要描述】 绿色消费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按国家统计局对统计指标的最新解释,居民消费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等八大类,涵盖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游、用、娱乐等方面。 倡导并践行绿色消费、节约型消费、可持续消费、低碳消费等理念,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内外相关管理者和专家的共识。1992年,联合国《21世纪议程》
- 分类:政务诚信
- 作者:
- 来源:中国环境
- 发布时间:2023-11-20
- 访问量:
详情
绿色消费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按国家统计局对统计指标的最新解释,居民消费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等八大类,涵盖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游、用、娱乐等方面。
倡导并践行绿色消费、节约型消费、可持续消费、低碳消费等理念,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内外相关管理者和专家的共识。1992年,联合国《21世纪议程》认为,“全球环境持续恶化的根源”是“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模式”。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将可持续消费的内涵界定为:“提供相关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也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国内学者还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方式,“将可持续消费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消费发展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消费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消费”。英国的绿色消费内涵更加直观明了。英国在1987年出版的《绿色消费者指南》中对“绿色消费”的定义是:“不使用危害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不使用在生产、使用和丢弃时造成大量资源消耗的商品;不使用过度、超过商品本身价值的包装或过短的使用寿命而造成不必要消费的商品;不使用来自稀有动物或自然资源的商品;不使用含有对动物残忍或不必要剥夺而生产的商品;不使用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影响的商品。”中国消费者协会将2001年的主题确定为绿色消费:“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消费中注重对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置,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在追求生活方便、舒适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低碳消费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低碳消费由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造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内涵是“在满足居民生活质量提升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削减高碳消费和奢侈消费,实现生活质量提升和碳排放下降的双赢”。低碳消费要求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坚持低碳理念,践行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换言之,低碳消费是从碳减排的角度来解决消费的不可持续性问题[1]。
我国绿色消费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消费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显现。我国的消费特征已发生明显变化:消费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消费行为由从众模仿型向个性体验型转变,消费形态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
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新宠”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消费,发布了101项与绿色生活有关的政策文件。其中,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文件26项,主要是推进绿色消费的通知、意见和方案;中央各部委发布相关文件75项,主要是落实国家决策的具体措施和推进行动。总体上看,中国促进绿色消费的制度框架基本成型。在推进措施上,我国积极推动了绿色消费的相关探索(如节能环保产品认证、环境标志认证、绿色供应链、共享单车等),为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积累了经验。在公众行动上,公众环境意识、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明显提高,以及对良好生活质量的要求和期待的日益增长,构成了绿色消费的社会基础。
人们已意识到消费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绿色消费意愿开始增强。《家庭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行为调研报告》显示:采取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既是环保责任也是生活智慧,是可持续、高质量生活的应有之义。认为低碳可以“减少浪费”、有助于“可持续发展”、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可以使生活更健康、使生活回归简单而且更加愉悦的受访者分别为41%、33%、32%、33%、25%。最被广为接受的低碳消费行为发生在家用电器领域,表现为受访者对节能家电有明显偏好(在3个能效等级中,选择一级能效的占39%)、使用和处置过程中也有鲜明的低碳取向。《2020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不仅关注健康与有机食品消费,“健康与天然原料”也成为产品选择的重要因素;约60%的消费者在购物时会习惯性地查看食品成分,在健康与生活方式相关物品上的支出也增加了。
青年更愿意为绿色买单。“90后”和“00后”,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是生活消费的主力军。在聚焦18—24岁中国大学生青年群体的《中国青年气候意识与行为调研报告2020》中,受访者愿意“为保护环境支付更高的价格”“为保护环境缴纳更多的税”“为保护环境降低生活水平”的比例分别为68%、62%、57%。这些数据充分说明,青年群体在主观意愿上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与价值判断;而意愿在多大程度上转变为实际购买行动,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女性在绿色消费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女性是绿色消费的主体,一个家庭的购物计划和消费主要由女性完成,消费价值实现的占比超过6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研究表明,女性更愿意购买绿色产品和节能产品。发展中国家的女性负责家庭购物的比重达70%—80%。对家庭垃圾是否进行了分类的问卷回复中,女性肯定的回复比男性高出将近5个百分点。女性的性格、意识和行为对孩子乃至家庭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对绿色家庭建设的作用也很大。
疫情引发生产与消费的新特点、新业态。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冲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体系,人们开始反思发展方式、生活本质和日常生活习惯,并调整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疫情期间,满足健康需求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产品生产和供应迅速增长;“宅消费”也应运而生,新型消费业态发展迅疾,在线消费普及,网络视频消费迅猛增长,电商和新零售业务快速发展。在线购物业态走进千家万户。在应用程序(APP)中简单操作就能完成过去只有出门才能实现的消费,使中老年人也加入了新型消费行列。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线下零售向线上+线下零售融合转变,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成为引领消费的新潮流。
我国绿色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中国促进绿色低碳消费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的绿色消费问题,主要有表现为:①绿色低碳产品有效供给和需求不足。一些产品节能环保不达标、市场不够规范。此外,无论是绿色食品、节能环保产品、绿色建筑、公共交通还是环境标志产品,尚未成为人们衣食住行的必需品。②绿色低碳消费意识比较薄弱。居民由来已久的粗放式消费习惯,过度消费、奢侈浪费、炫耀性消费等现象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在衣食住行游的日常生活中还未养成健康、环保、适度的消费习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低碳生活方式也没有成为社会风尚。
法律不完善。我国的绿色消费,是以政策引导、自上而下推动的,尚未出台过一部专门的绿色消费法律。相对而言,日本制定了《绿色消费法》《低碳投资促进法》《城市低碳化促进法》《绿色采购法》等一系列的法规。2010年,韩国制定出台《韩国绿色低碳增长基本法》,规范了绿色低碳消费的相关内容。而我国现有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缺乏对绿色低碳消费的具体规定,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影响了绿色消费社会氛围的形成和发展。
政策措施不健全。财税政策不能完全落地、招投标机制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到位、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尚不能有效激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和消费者;也存在低碳产品品种少、价格高,“叫好不叫座”现象。部分企业炒作“低碳”概念,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现象时有出现,违法成本低,挫伤企业生产积极性,也影响消费者信心。绿色食品、绿色商品认证混乱,也没有起到为消费者提高辨别绿色商品真假的能力。
消费方式不合理。当前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持续加大,也成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具体体现为:①由于规模、结构以及消费方式等原因,消费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持续刚性增长;②奢侈型、浪费型的不合理消费方式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③消费成为固体废物产生的重要来源。据有关统计,到2020年9月我国产生包装废弃物600亿件,相当于2019年的总量,不仅消耗大量资源,还影响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
伴随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完成,居民生活消费需求仍将不断提高。促进绿色消费对于转变发展方式、增加绿色产品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等具有重大意义。绿色低碳消费体现的是人们的一种心态、一种价值观和一种行为方式,代表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式发展,也是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
绿色低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传导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消费决定生产,也引导生产方向与发展趋势;生产也可以引导消费(典型的例子如苹果手机),消费决定产品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生产为了消费,消费反过来也促进生产,两者相辅相成。低碳消费不仅涉及消费,也关系绿色低碳生产能否顺利开展和最终实现。低碳消费要求从原材料生产、消费品购买、产品使用和最终处理的全生命周期都以低碳为标准,这不仅是消费者责任,对生产者也提出更高要求,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满足绿色低碳的消费需求。从供给看,价格会直接影响绿色产品的普及程度乃至绿色消费水平的变化;从需求看,消费主体、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决定绿色产品的生产方向和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终端能源消费中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各占1/3,能源管理由生产侧转向消费侧。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近70%的能源消费集中在工业领域,建筑、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费将持续刚性增长。人均能源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较低,2020年仅3.5吨标准煤;居民生活能耗占比约11%,处于以住房、汽车为标志的消费升级阶段。伴随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持续扩大,对优质能源及其服务的需求仍将不断增长。
研究绿色低碳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传导机制,十分必要。我们从消费者行为心理、消费者消费绿色产品的影响因素、绿色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传导机制(图1)等方面,由微观到宏观进行深入解剖,并进行简要解释。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上一个:
浙江宁波:信用宁波建设让守信者得实惠